班本经典阅读:源自儿童立场的新阅读

[摘要]小学高年级阅读应以经典阅读为主,逐步带领学生在阅读中体验文化,丰富个体精神。具体可以:回归经典,重拾一份珍贵的爱;牵手经典,重温一份纯粹的爱;延续经典,重续一份永恒的爱。

[关键词]班本经典阅读;儿童阅读;儿童立场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2-0056-02[作者简介]袁媛(1980—),女,江苏南通人,本科,江苏省南京科利华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手段。笔者在长期的阅读教学中,就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班本经典阅读”就是最新尝试,它是从班级个性化课外阅读中延伸、拓展出来的,结合本班学生阅读兴趣与实际情况,在全班范围内推广经典名著阅读的课外阅读形式。

一、回归经典,重拾一份珍贵的爱

一份科学调查报告显示,当前青少年文化取向上出现了疏离名著与阅读退化现象,主要表现在阅读量减少、阅读比重下降、阅读情趣及品位下降、书刊消费偏低等方面。那么,现实真的如此吗?笔者开始对班上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了解和分析。

(一)了解他们的现状——孩子在读什么?

1.追求适用,孩子在品“快餐文化”

笔者刚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有一天让学生从家里带本课外书来,第二天居然有不少孩子把《课课通》放在了桌上。开家长会时,有家长直接说:“孩子书读了很多,怎么语文一点长进也没有?”相较于读课外书,读课辅材料似乎更有利于考试,加之经典作品动辄洋洋洒洒几万字,对于学生来说真没有那么多时间来看。

2.缺乏指导,孩子在啃“催熟文化”

当然,在阅读广受重视的今天,教师是有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的。笔者了解到的不少教师都能在每学期初就向学生推荐必读书目,应该说学生是有书读的。但是,有书读,未必会读书。一些教师盲目地向学生推荐名著,忽视了名著的年龄层次,有的是拼音版本,有的是绘本,有的是青少年版。有家长反映孩子在读《傲慢与偏见》和《呼啸山庄》,还没读懂作者对社会及人性的嘲讽,便已纠缠在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中。由此可见,阅读一旦离开了实际的指导,学生便会偏离预期发展的轨道。

3.疏远名著,孩子在读“浅层文化”

阅读究竟是为了什么呢?通常来说,阅读可分为学习性阅读(为获取信息及增长见识)、审美性阅读(为满足审美情趣需要)、爱好性阅读和娱乐消遣性阅读等。因为阅读目的、兴趣指向不一,对读物内容、性质、类型的选择就不一样。当下,学生的阅读类型以卡通文化、通俗文化为主,阅读情趣偏爱轻松刺激的内容,阅读目的主要是娱乐和休闲。他们的阅读情趣感性化、浅层化,疏离文学名著、冷落科技书籍现象十分明显。

(二)倾听他们的需求——孩子究竟爱读什么

根据对全班“最爱读的书”进行主题调查的统计,35%的孩子爱读轻松幽默的书,18%的孩子爱读科幻魔法的书,30%的孩子爱读情感温馨的书,5%的孩子爱读历史纪实的书,4%的孩子爱读逻辑推理的书, 3%的孩子选择了其他,5%的孩子选择了都喜欢。

在另一项“你喜欢读什么经典”的调查问卷中,大部分孩子写下了《西游记》《水浒》《鲁滨孙漂流记》《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宝葫芦的秘密》等,看来,孩子们是喜欢读经典的,只是没找到适合他们读的经典,尤其是充满了轻松幽默或是情感温馨的经典。因此,让孩子“爱读”经典的根本是寻找到“可读”的经典。而正确引领孩子走进经典、感受经典则是一份珍贵的爱。

二、牵手经典,重温一份纯粹的爱

那么,我们高年级的班本阅读该如何确定阅读内容呢?是直接引用经典书目,还是给予学生完全的自由?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成尚荣先生也在《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中说,“是儿童焕发生命活力的诉求才有了教育活动,儿童是教育活动的发出者,因此儿童是教育的主体”。这些观点告诉笔者,既然是全班性阅读,当然由“长大的儿童”(笔者)和全班儿童一起决定读什么。

(一)发挥他们的自主——确定班本经典阅读的书目

孩子们听说了笔者的想法,很是兴奋,能让他们决定读什么,这让他们很意外,也很惊喜。于是,利用周五的研习课,全班讨论出了几个阅读主题:“爱的经典”“每日一发现”“学会勇敢”“学会诚信”“体验成败”……根据每个主题选择阅读内容。最后,大家不约而同将“爱的经典”选作第一个阅读主题。

爱有很多种,世间万事万物无一能离开爱。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搜索“纽伯瑞大奖”历年来的金奖和银奖作品,查阅“亲近语文”《儿童阅读的心灵地图》中的经典书目,利用研习课的时间进行交流,最终在“爱的经典”大主题下确定了三个单元的书目,包括十本以“爱”为主题的经典作品。这三个单元包括自然之爱——体验温情,认识一个和谐的自然;社会之爱——感悟真情,认识一个本真的社会;家庭之爱——享受亲情,认识一个温馨的家庭。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了自然界里的温情、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家人之间的亲情。

(二)点燃他们的兴趣——形成班本经典阅读的方法

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多种阅读方法,在充分考虑学生阅读需求的基础上,着力引导他们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个性阅读和展示。

1.自己读,每天享受“半小时阅读”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可见,学生的个体阅读是基础。每天晚上我们有“半小时阅读”时间,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阅读并写读书笔记,一年来,每个孩子都写了将近四十篇读书笔记。阅读之后可以与家长交流,也可以在阅读交流课上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形式一:摘抄好词好段。将自己在经典名著中读到的有关“爱”的好词好段摘抄下来,时常翻阅,既能做积累,还能运用到平时的作文中去,可谓一举两得。

形式二:写读书笔记。读完经典名著的一个篇章后,孩子们会将自己的所读所感记录下来,可以针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谈想法,可以就某一人物的出现谈感受,也可以联系几个篇章的内容综合谈体会,甚至可以对接下来的故事发展或结局进行猜测。

形式三:写读后感。在一本经典名著完整地读完后,孩子们就要写读后感了,这时他们可以就故事中印象最深刻的环节谈感受,也可以就书中人物的品质谈想法,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自己受到的启发。

2.大家一起读,每周交流读书心得

在关注孩子阅读个性需求的基础上,我们还通过阅读指导课、新书推荐课、读书交流课等,有意识地指导孩子读书,引导孩子用办读书小报、出黑板报、讲故事等形式来汇报阅读成果。

3.和爸爸妈妈一起读,每月一次“家校共读”

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这在“班本主题阅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每个月我们安排一次“家校共读”,通过共读,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共读为父母创造了与孩子沟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的机会,给了孩子欢喜、智慧、希望、勇气、热情和信心。

形式一:家长和孩子一起写读后感。我们利用长假布置家长和孩子同读一本书,读完后,孩子先写读后感,家长再在后面写上自己的感受,然后互相读给对方听。不少家长反映,和孩子一起读书后,自己逐渐走进了孩子的世界,慢慢理解了孩子内心的想法,也受到名著中人物高尚品德的感染,知道了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孩子的人格“才是最重要的。

形式二:开通网上论坛。我们利用班级QQ群里的群论坛这一平台,开辟了“家校共读”栏目,在这里家长可以交流自己和孩子一起读完名著之后的感想,也可以对班本经典阅读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而笔者也会定期上传一些阅读写作方面的文章,并写下读后感。

三、延续经典,重续一份永恒的爱

尝试“班本经典阅读”一年来,我们陆续完成了“爱的经典”“每日一发现”“体验成败”等单元的阅读,阅读书目累计二十余本,在这些经典作品中,学生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真正喜欢上了经典阅读。

接下来再读什么?“学会勇敢”“学会诚信”……孩子们早有了自己的阅读方向。有了“爱的经典”的成功尝试,他们逐步了解了什么是经典,为什么经典能经久不衰,也慢慢琢磨出了阅读经典的方法。

接下来,笔者想尝试完成不同年级的班本经典阅读,让孩子在小学阶段形成完整的阅读体系。笔者认为,教师绝不能让孩子的阅读走向庸俗,而应引领他们走向崇高,在他们的心里筑起一块高地,在“平凡”与“不平凡”之间让他们寻找到有价值的思想和朴实的辩证。而这,必将提升孩子童年的阅读品质和趣味,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纪荣海.阅读教学文化“三坚守”[J].语文建设,2015(1).

[2]詹福瑞.大众阅读与经典的边缘化[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推荐访问:阅读 源自 立场 儿童 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