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复习笔记】李珍《社会保障理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录 内容简介 目 录 上篇 基础理论篇 第一章 社会保障制度概论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1.3 考研真题详解 第二章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概论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2.3 考研真题详解 第三章 现代政府与社会保障制度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3.3 考研真题详解 第四章 社会保障与资源配置理论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4.3 考研真题详解 第五章 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制度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5.3 考研真题详解 第六章 西方社会保障思想史的演变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6.3 考研真题详解 下篇 应用理论篇 第七章 老年收入保障制度的理论及实践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7.3 考研真题详解 第八章 医疗保障的理论与实践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8.3 考研真题详解 第九章 失业保险的理论与实践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9.3 考研真题详解 第十章 社会救助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10.3 考研真题详解 第十一章 社会福利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11.3 考研真题详解 第十二章 住房保障的理论与实践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12.3 考研真题详解

 上篇 基础理论篇 第一章 社会保障制度概论 1.1 复习笔记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定义和内容 1社会保障制度的定义及其本质特征 (1)社会保障制度的定义 ①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并依法采取的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及因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社会保障通过分散个人风险,以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安定、经济有序进行; ②注意区分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和社会福利制度 a.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护和社会福利三项制度,其中社会保险又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主要险种; b.从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看,中国人称之为社会保障的制度,欧洲国家称之为社会福利制度。在欧洲,社会福利的项目更为广泛,各种普享的家庭津贴、义务教育、住房津贴等等; c.在美国《社会保障法案》中,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与中国现行的制度大体相同。学者们约定俗成地将“社会福利”限于对弱势群体、问题群体(吸毒者等方面的制度或政策;而将社会养老保险等同于社会保障。

 (2)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特征 ①社会保障制度是风险分散机制 社会保障的本质是分散社会成员的风险。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征收费(税)筹集资金,并为退休或其他原因陷入困境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收入保障或提供医疗费用补偿,分散个人的风险,使其免于贫困。

 ②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的是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 通过保障基本生活需求有利于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分享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成果。

 ③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是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安定和经济稳定增长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的“稳定器”,它是一种社会制度,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完全是作为一种宏观经济调控制度来建设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社会制度,也是一种经济制度。

 ④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政府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主体性表现在:国家通过立法提供一套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制度框架;政府行政机构在此法律框架下,依法规划、组织和实施各项目社会保障计划。

 ⑤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再分配保证社会公平 社会保障再分配性质意味着部分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制度贡献较大,而从该制度中获取的相对较少,而另一部分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制度贡献较小甚至终生没有贡献,从制度中获利则相对较多。

 2.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庞大的社会政策和立法体系,为了清楚了解这一体系,我们可将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作一些基本的分类。

 (1)费税制度和非费税制度 按受益人是否履行缴费(税)义务,可以将社会保障分为两大类:

 ①费税制度:需以缴费(税)为受益的前提,如各项社会保险项目; ②非费税制度:无须以缴费(税)为受益前提,如社会救助和福利项目。

 (2)退休金、健康保险、福利及其他 按项目保障的风险及提供的需求,国际劳工组织将社会保障分为九类:老年、遗属、残障、工伤、疾病及健康、家庭、失业、住房、公共救助及其他。在统计社会保障支出时,为了简便,也可能分为三大类:退休金、健康照顾、福利及其他。

 (3)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 按保障水平的高低,中国学界习惯将社会保障分作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三者的保障水平由低而高,层层递进。

 ①社会救助 a.社会救助的定义 社会救助是通过立法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当公民难以维持最低生活需求时,由政府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向其提供保证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的保障制度。

 b.社会救助制度质的规定性 第一,社会救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第二,社会救助是一种须经家庭经济调查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社会救助提供的只是最低生活保障。

 ②社会保险

 a.社会保险的定义 社会保险是国家立法强制征集社会保险税(费),并形成社会保险基金,当被保人发生相关风险时,制度给以损失补偿或提供收入的风险分散制度。社会保险包括的风险主要有因年老、疾病、工伤、残疾、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引起经济损失、收入中断或减少等等。b.社会保险制度的特点 第一,社会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 第二,社会保险既强调社会性又强调风险分散机制; 第三,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

 ③社会福利 a.社会福利的含义 社会福利是政府和社会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而提供各类津贴或服务的制度的总称。社会福利是政府为全体公民或者具有某些特殊需求的人群提供的,它带有普遍性原则,即与受益人的收入或者财富无关,如高龄津贴只与高龄者有关而不问个人的收入和财富;同时,从保障水平来看,社会福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其目的是提高受益者的生活质量; b.社会福利制度的特点 第一,社会福利是为立法或政策范围内的所有公民普遍提供的,带有普遍性原则; 第二,从保障水平来看,社会福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其目的是提高受益者的生活质量。

 ④特殊保障 特殊保障是国家专门为某一类人群设立的标准或给付条件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些特殊制度的资金通常来源于财政。

 3.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 (1)福利型模式 ①福利型社会保障的定义: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为居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高水平保护的社会保障体系。

 ②福利型社会保障的特点是财政支出的水平较高,其中用于社会福利(各类津贴)的比重较高而社会救助的支出相对较小;社会保障项目较全、保障的水平较高。

 ③以瑞典、英国为代表的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按照“普遍性”原则,实行“收入均等化”、就业充分化、福利普遍化、福利设施体系化及包括“从摇篮到坟墓”的各种生活需要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

 (2)保障型模式

 ①保障型社会保障的定义: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是政府供给的福利制度相对较小、以社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 ②保障型社会保障的特点是更多地强调微观主体的责任,保障水平相对较低; ③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多数国家实行的是保障型的社会保障,又有人称为传统型的社会保障。这一制度中,企业、个人和政府都是责任主体,在不同的项目中各有不同的角色。

 (3)自保公助型 ①自保公助型社会保护体制的定义:自保公助型社会保护体制是指居民个人对自己的风险负责,最后的责任人才是政府的社会保护制度; ②与福利型和保障型制度相比,自保公助型社会保护模式更加强调微观主体的责任,政府的公共支出非常少;同时个人账户制度不具再分配性质,不强调公平性;个人账户由于不能很好地分散风险其脆弱性也是明显的。

 ③新加坡的社会保护制度由公积金制度(个人储蓄账户)、家庭支持、社区支持及政府支持四个层次构成。在这个体系中,起核心作用的是公积金个人储蓄账户,当公积金个人储蓄账户不足以分散个人风险时,家庭和社区给予帮助,政府在最后出场,所以我们称其为自保公助型社会保护制度。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机制及作用 1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机制 (1)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主要包括立法和司法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①社会保障立法是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的法律论据,是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所以应该立法先行; ②社会保障司法则是法律得以有效实施的保证,立法保证社会保障制度有法可依,司法保证社会保障制度有法必依。

 (2)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主体 社会保障制度管理的主体是依法运行社会保障制度、政策的机构和部门。在制度运行的过程中,管理的主体是分层次的,不同的层次又各有不同责任。

 (3)社会保障制度的资金来源及管理 ①社会保险制度的资金来源及管理 社会保险制度的收入来源于雇主雇员的供款即社会保险税(费)、政府补贴和投资收入,但主要的还是供款。

 a.从财务制度看分为现收现付、基金积累制和部分积累的财务制度; b.从预算制度的角度看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分为预算管理和非预算管理。

 ②非税(费)社会保障制度的资金来源及其管理 各种社会救助和各种社会福利制度是非税(费)保障制度,这些制度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各级财政的一般税收,以预算管理的方法为主。当年的支出限于当年的预算专款专用。

 (4)社会保障给付 社会保障运行的最后环节是社会保障给付。通过对保障对象的给付达到社会保障的目标。保障水平的高低是通过给付反映出来的。

 2.社会保障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1)社会保障制度的地位 社会保障制度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形态下最重要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之一,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我们称之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度。高收入国家社会保障的平均深度达18%以上,社会保障的地位非常重要。

 (2)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 ①微观层面:社会保障制度有分散个体风险、减少贫困、保护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作用 通过再分配来分散个人的风险、减少贫困、保护劳动力资源以保证公民的家庭生活有序进行是社会保障制度最根本的目标,因而这方面的作用也是最根本的; ②宏观层面:社会保障制度有稳定政治和调控经济的作用 社会保障通过调节贫富差别、减缓阶级矛盾、减轻贫困的痛苦来达到政治稳定和谐与长治久安的。市场经济制度下,社会保障制度是重要的再分配制度,它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支出双向调节,缩小贫富差别。

 (3)社会保障收支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社会保障的收支活动深刻而全面地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生活。

 ①从社会保障制度的资金来源或者说收入看,无论是来源于政府一般税收还是来源于雇主雇员的供款,最终的税负承担者都是资本和劳动力。

 ②从社会保障支出方面看,支出的水平影响着有效需求的水平,影响公平和效率。从总量看,社会保障支出的总量对消费的总需求发生影响。

 三、世界社会保障制度简史 1世界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时期 1883年至l934年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是与职业相关的单项社会保险项目出台,从保障的对象看尚未实现普遍性,从保障的项目看也不具全面性,全国性的整体制度此时尚未形成。这一时期的发端标志是1883德国的《疾病社会保险法》的颁布。

 继德国之后,其它欧洲国家也纷纷出台单项社会保险立法,表明社会保障制度在欧洲大陆的确立。

 2.世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时期 1935年至l947年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是以美国l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为标志的,在这个法案中第一次出现“社会保障”一词,美国人创造社会保障这个词是以其全民化和统一管理为特点的,区别于德国以与职业相关的分散管理为特点的社会保险制度。

 3.世界社会保障制度的繁荣时期 1948年至l979年为社会保障制度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是以l948年英国第一个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为标志的。这阶段社会保障繁荣发展有四重含义 (1)世界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急剧增加; (2)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受益范围进一步扩大; (3)社会保障项目构成趋于网络化; (4)社会保障水平提高,社会保障开支占国民总产值的比重显著增长。

 4.扩张与收缩并存的世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时期 (1)1979年至今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时期。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事件是1979年英国对收入关联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私有化改革。

 (2)20世纪70年代以前基本上是做“加法,的改革,即增加社会保障开支,增加社会保障项目、扩大保障对象、提高保障水平。

 (3)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社会保障制度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高收入国家开始了“做减法”的改革,即开源节流的改革,即通过扩大税基提高税率增加制度的收入,同时通过减项目降水平等手段来控制社会保障制度的开支,甚至是通过私有化改革减少政府的责任。而另一发展方向是,一些新兴的国家和地区,则由于经济的增长,投入更多财力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如韩国、中国、中国台湾地区,都在增加社会保障制度的投入,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

 5.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思考 国际劳工组织在审视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30年里社会养老保险私有化改革后,提出要重建对公共养老保险制度的信任;重新在积累制度和现收现付制度之间平衡;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要灵活调整退休年龄以及领取养老金所需要的最低缴费年限等。

 四、世界范围内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理论及实践 1高收入国家关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理论

 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经济由50-60年代的高速发展进人“滞胀”,以哈耶克为首的朝圣山学社逐渐兴起,提出以回复古典的自由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新古典自由主义,简称新自由主义(也称新保守主义)。

 (1)新自由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自由、公正和不干涉主义,在经济理念上主张经济自由主义和有限政府,极力推崇自由市场经济,强调自由市场竞争机制,反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国家干预,主张限制政府权力和合理界定政府责任边界。

 (2)新自由主义认为福利国家存在以下一些弊端:

 ①对个人自由构成威胁; ②导致经济运行效率低下; ③对经济具有破坏力; ④对社会发展也具有破坏力。

 (3)新自由主义主张,在社会保障领域,福利服务应实行市场化和自我负责,应当降低国家的作用,让市场发挥基础性、主导性作用;要体现个人自助精神,人人都要建立自我保障意识,家族也必须为其成员的福利承担责任。

 2.高收人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实践 (1)扩大社会保障资金来源 ①提高社会保险缴费率; ②提高或取消缴费工资的上限,扩大缴费基数; ③开征社会保障收入所得税; ④增加收费项目。

 (2)控制和削减社会保障总支出 ①减少普惠项目,回归选择性制度; ②降低保障水平; ③严格享有给付的资格条件,缩短失业津贴的有效期; ④提高退休年龄或鼓励延迟退休。

 (3)社会养老保险领域的私有化改革 (4)实行私营化,扩大福利提供领域的市场经济成分 (5)放下事权 (6)其他改革措施

 1.2 课后习题详解 一、重要概念 1社会保障制度 答: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并依法采取的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及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分散个人风险,以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安定、经济有序进行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四个要点:①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政府;②社会保障得以实施的依据和保证是相应的社会立法;③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社会基金,用它来支付保障费用;④社会保障的目标是满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2福利制度 答:福利制度是指一切改善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政策和措施。

 (1)一般意义上的“福利”,是指人们社会生活的一种良好的状态和总体上的利益,包含了平等、幸福、富裕等人们追求的价值理想; (2)经济意义上的“福利”是指一种物质的或者是货币的资源分配方式,如福利性住房分配、福利性津贴制度等; (3)社会意义上的“福利”是指对特殊社会成员提供帮助或者特殊服务的方式,常指一些专门针对贫困者、残疾人、孤寡老人和孤儿等特殊群体的社会救济和特殊服务。

 3社会保险 答:社会保险是指以国家立法强制征集社会保险税(费),并形成社会保险基金,当劳动者及其亲属因劳动者年老、疾病、工伤、残疾、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引起经济损失、收入中断或减少时,以社会保险给付支付给受益人,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险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主要险种。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核心部分。

  4社会救助

 答:社会救助是得到国家立法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当公民难以维持最低生活需求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向其提供保证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救助是针对贫困人口的保障制度,是在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具再分配意义的项目。

 5社会福利 答:社会福利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为实现社会福利状态所做的各种制度安排,包括增进收入安全的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

 (1)狭义的社会福利制度仅指为帮助特殊的社会群体、疗救社会病态而提供的各种福利服务,它在社会生活中是补缺性的; (2)广义的社会福利制度则包括医疗服务、教育、住房福利以及社会工作服务和对个人的社会服务等。

 6参量改革 答:参量式改革是指维持养老金制度的整体结构和基本模式不变,通过调整养老金制度的缴费、待遇给付、受益资格条件等参量来实现其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改革目标。

 (1)缴费改革。主要是提高在职劳动者的养老保险缴费率以及缴费工资基数。通过这种方式显然是增加养老金制度资金供给、缓解财务赤字压力的最直接方式,但势必加剧劳动者代际之间的冲突,往往在政治上面临较大阻力。另外,提高在职劳动者的养老保险缴费率,也势必增加企业(特别是正规部门)的劳动力成本,从而可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结构和就业方式产生负面影响,在经济上也不是最优选择; (2)待遇给付改革。主要包括调低养老金权益的年度积累率(即参保人每缴费一年所积累的养老金权益);延长计算养老金待遇计发基数的平均薪金年限,比如以参保人整个就业期间的平均薪金收入为基数来计发养老金;根据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对参保人就业期间的缴费工资基数进行指数化调整;根据物价指数而非工资指数来调整受益人的养老金待遇;调低最低养老金水平; (3)受益资格条件改革。具体包括提高法定退休年龄,鼓励延迟退休,抑制提前退休行为;推行弹性退休制度;延长享受全额养老金所需要的缴费年限等。

 养老金制度参量式改革的政策取向总结起来就是“开源节流”,意即通过增加养老金制度的资金供给、抑制养老金的支出规模,从而有助于实现养老金制度的长期财务平衡。虽然参量式改革对于促进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史很有必要的,但因来自于各方面的政治阻力使得诸多改革举措很难得到贯彻实施,加之参量式改革自身的不彻底性,试图单纯地依靠参量是改革来实现养老金制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显然不太可能。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均开始探索养老金制度的结构性改革的可行途径。

  7结构改革 答:养老金制度结构性改革的目标定位于建立和发展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金制度体系。究其原因,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金制度体系不仅契合了福利多元化的社会政策供给模式的内在要求,也体现了当代社会风险管理的决策思路,同时还有助于养老金制度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主要政策取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发展各种形式的非缴费型养老金计划,并强调合理确定非缴费型养老金计划在多层次养老金制度体系中的目标定位。

 非缴费型养老金计划在多层次养老金制度体系中的目标定位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居于核心地位,往往以普遍保障型的国民年金形式存在,其受益群体原则上包括某一规定年龄以上的全体老年人;二是居于补充性地位,主要是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即对那些因各种原因没有参加缴费型养老金计划的贫困老年人提供收入支持,其受益资格条件一般是基于家庭经济状况调查基础之上的,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政府规定的最低养老金水平的老年人提供收入支持; 选择什么样的非缴费型养老金计划,需要考虑诸多制度性约束条件,包括缴费型养老金计划的覆盖面大小及其收入再分配特性、社会救助体系的完备情况及老年人口的相对贫困率、政府财政能力大小及财政支出结构、政府经办机构的执行能力等。

 (2)建立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适度结合的缴费型养老金制度; (3)“名义账户制”正式成为全球养老金制度改革政策选择的又一聚焦点,可以从经济、政治和管理三个层面来理解:

 ①从经济层面来看,引入“名义账户制”的养老金制度,既避免了基金积累制养老金制度改革的转轨成本,也对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的发育程度要求不高,其特有的内在机制又能够适应人口条件、宏观经济状况的改变而自动调整养老金的给付水平,从而有助于实现养老金制度的长期财务平衡; ②从政治层面来看,引入“名义账户制”的养老金制度,是养老金制度改革中各利益群体相互竞争又相互妥协的产物,特别是秉承新自由主义理念的精英阶层与劳工组织之间的相互妥协,意大利、瑞典和波兰养老金制度改革的经验即为最好的例证; ③从管理层面来看,“名义账户制”的养老金制度引入了个人账户,增加了缴费与养老金待遇之间的关联,从而有助于激励参保人缴费,提高养老金制度的管理效率。

 (4)引导和鼓励发展各种形式的企业年金计划和个人退休储蓄计划。适度调低国家基本养老金计划的待遇水平,改变国家基本养老金计划在老年退休收入保障中“独占鳌头”的局面,通过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引导和鼓励发展各种形式的企业年金计划和个人退休储蓄计划,以及引入市场私人部门参与管理运营积累的养老基金,这也是养老金制度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政策之一。

  二、思考题 1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功能应该是什么? 答: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功能包括以下几方面:

 (1)保障基本生活。国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免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不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2)维护社会稳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实行社会保障,有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增进社会整体福利,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一项重要手段,从而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稳定。

 (3)促进经济发展。首先,社会保障可以调节社会总需求,平抑经济波动。其次,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积累和投资运营有助于完善资本市场。第三,社会保障确保劳动者在丧失经济收入或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维持自身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保证劳动力再生产进程不受阻或中断。同时,国家还可以通过生育、抚育子女和教育津贴等形式对劳动力再生产给予资助,以提高劳动力资源的整体素质。

 (4)保持社会公平。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国家保持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社会发展过程中因意外、失业、疾病等因素导致的机会不均等,使社会成员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参与市场的公平竞争;二是通过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的风险共担,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分配结果的不公平。

 (5)促进国民福利。现在社会保障不仅承担着“救贫”和“防贫”的责任,而且还要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更广泛的津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从而使人们尽可能充分地享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不断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

 2为什么要强调社会保障制度的再分配功能? 答:在这里,社会公平是目的,再分配是手段。

 (1)社会保障再分配性质意味着,部分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制度贡献较大,而从该制度中获取的相对较少,而另一部分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制度较小甚至终生没有贡献,从制度中获利则相对较多。任何社会总有少数没有劳动能力的弱势群体的存在,从道义和宪法规定的基本生存权的角度出发,这部分人口需要社会的照顾和帮助; (2)同时,市场对分配是盲目的,市场并不保证竞争起点的公平,当然就不能保证分配的公平,这就需要社会保障制度对初次分配的结果进行修正;

 (3)除此之外,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部分人失业是常态现象,如果没有社会保障制度为失业人口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不仅会影响社会的安定,也会影响劳动力的再生产和正常的消费需求。

 政府有必要从社会公正的立场进行再分配,政府也是唯一有能力组织和实施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体。商业保险强调的是效率,强调的是投保人权利义务的对等,它不可能为穷人提供救济和为社会提供福利,况且商业保险也没有能力提供因经济周期变动而引起的失业保险。

 3社会保障保障制度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各自有什么主要特征? 答:(1)费税制度和非费税制度 按受益人是否履行缴费(税)义务,可以将社会保障分为两大类:费税制度和非费税制度,前者需以缴费(税)为受益的前提,如各项社会保险项目;后者则无须以缴费(税)为受益前提,如社会救助和福利项目。

 (2)退休金、健康保险、福利及其他 按项目保障的风险及提供的需求,国际劳工组织将社会保障分为九类:老年、遗属、残障、工伤、疾病及健康、家庭、失业、住房、公共救助及其他。国际劳工组织的成员国会按此分类来记录和统计社会保障支出。在统计社会保障支出时,为了简便,也可能分为三大类:退休金、健康照顾、福利及其他。

 (3)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 按保障水平的高低,中国学界习惯将社会保障分作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三者的保障水平由低而高,层层递进。中国政府建立社会保障体制的原则之一是“多层次”,即保障水平的多层次:政府为所有居民提供最低层次的社会救助,政府为尽过缴费义务的劳动者提供“保基本”的社会保险;政府也辅之以一定的福利项目,如许多城市为老年居民提供各种福利。

 ①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是通过立法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当公民难以维持最低生活需求时,由政府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向其提供保证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的保障制度。可见社会救助是针对贫困人口的保障制度,它不要求受益人履行义务,救助项目的资金来源于一般税收,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社会救助是最具再分配意义的项目; ②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国家立法强制征集社会保险税(费),并形成社会保险基金,当被保人发生相关风险时,制度给以损失补偿或提供收入的风险分散制度。社会保险包括的风险主要有因年老、疾病、工伤、残疾、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引起经济损失、收入中断或减少等等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核心部分,这是因为它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的广度和深度超过其他制度; ③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政府为全体公民或者具有某些特殊需求的人群提供的,它带有普遍性厉则,即与受益人的收入或者财富无关,如高龄津贴只与高龄者有关而不问个人的收入和财富;同时,从保障水平来看,社会福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其目的是提高受益者的生活质量; ④特殊保障 特殊保障是国家专门为某一类人群设立的标准或给付条件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些特殊制度的资金通常来源于财政。在中国特殊保障是社会优抚制度,指国家和社会依法对为保卫国家安全而做出贡献和牺牲的军属、烈属、残废军人及退伍军人等所给予的优待和抚恤。在实践中,社会优抚由独立的专门机构来管理,以便使其所需物力、财力和退伍官兵安置工作落到实处。

 4如何评价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业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答: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业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改革时期。

 (1)背景简介 20世纪70年代,随着石油价格两次大幅度上升,国际金融体系瓦解,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慢了下来,此时,通货膨胀和失业都上升到大危机之后的最高水平。这就是所谓的70年代西方的“滞胀”现象。使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成为这些国家沉重的负担。在这种经济背景下,新经济自由主义批评和攻击社会保障制度,主张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2)改革的实践 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实践方面,西方福利国家纷纷提高工人和雇主的缴费比例,削减社会保障支出。首先实施福利政策的英国,对福利制度的改革也处在先锋的地位。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执政时就开始了改革。其指导思想是:首先,社会保障不应由政府包办,而应公私协作;其次,不能养成单纯依赖国家的懒汉思想,要鼓励个人用劳动争取福利。但这并不意味着保守党要“拆毁福利国家”。

 (3)对改革的评价 ①福利国家的改革是开源节流的改革。开源为开征社会保障所得税,提高总投保费率,增加社会保险费收入,对某些福利项目开始收费;节流为降低给付水平或减少给付的可得性; ②一些国家在实施治标办法的同时,也在探索治本的办法。他们主张国家不再或大大减少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不再以国家为主体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建议恢复充分自由的市场竞争机制,把国有化保险计划再私有化,把已经社会化了的社会保障组织再私有化,以便充分

 发挥个人和私营经济组织的积极性,使经济和社会生活更充满活力,最终消除“普遍福利”政策的种种问题; ③由于国家干预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且它确实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即使新自由主义改革思潮占上风,改革或多或少地在不同国家的不同项目中进行,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个整体,在政策上和实践上不会走得太远,可以把这些改革看做是对政府失灵的一种修正。

 5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思潮和实践中,你能感悟出些什么道理? 答:(1)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思潮和实践 20世纪70年代,随着石油价格两次大幅度上升,国际金融体系瓦解,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慢了下来,此时,通货膨胀和失业都上升到大危机之后的最高水平,出现了“滞胀”现象。使福利国家为社会保障制度,相对于它的经济增长来说已是太昂贵的东西了,成为这些国家的负担。在这种经济背景下,新经济自由主义批评和攻击社会保障制度,主张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实践方面,西方福利国家纷纷提高工人和雇主的缴费比例,削减社会保障支出。

 (2)所得的感悟 ①由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思潮和实践可以得知政府和市场都存在失灵现象,社会保障应该受到政府和市场的共同调节; ②社会保障水平要适度,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国家的社会保障发展水平都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阻碍经济的发展; ③社会福利具有刚性,所以社会福利项目的确定要与国家的社会发承受能力和具体的国情相适应,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④社会保障改革中存在着路径依赖,由于国家干预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且它确实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即使新自由主义改革思潮占上风,改革或多或少地在不同国家的不同项目中进行,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个整体,在政策上和实践上不会走得太远,可以把这些改革看做是对政府失灵的一种修正; ⑤从农村内部看,社会保障制度网络基本还没建成,保障项目不全、保障水平有限、保障的人口极少,离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目标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1.3 考研真题详解

 一、概念题 1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武汉大学2011年研)

 答: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以瑞典、英国为代表,它是按照“普遍性”原则,实行“收入均等化、就业充分化、福利普遍化、福利设施体系化”及包括“从摇篮到坟墓”的各种生活需要在内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这一制度按统一标准缴费,统一标准给付,社会保障支出由国家税收解决。这一制度以政府负责、全民高福利为主要特征。这些特征伤害了效率,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的大背景下,英国率先进行了减轻国家负担的改革。

 2福利国家(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研)

 答: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形态,福利是这种国家形态的特性,是用来界定国家的。1920年,英国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庇古出版《福利经济学》,为确立福利国家奠定了相应的理论基础。1948年,英国在通过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法律并加以实施后,正式宣布建成福利国家。随后,西欧、北欧等一些国家也纷纷宣布建立福利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也迈向了福利国家,福利国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很高层次和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在世界上风靡一时,20世纪60年代达到鼎盛时期。福利国家的保障特点有:①累进税制与高税收;②普遍覆盖与全民共享;③政府负责与保障全面;④法制健全;⑤充分就业。

 3社会保险(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研)

 答:社会保险是指以国家为责任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而无工作亦即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这些劳动者以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使之能不低于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进行、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种制度。社会保险具有如下特点:①强制性;②互济性;③储备性;④补偿性。

 4储蓄积累型社会保险模式(武汉大学2007年研)

 答:储蓄积累型社会保险模式是新加坡等国创立的公积金制度及后来变种的智利养老金私营化模式等,它们实质上都是一种强制储蓄型保险模式。强制储蓄型模式除具备国家立法规范、政府严格监督等特点外,还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强调自我负责,缺乏互济性;建立个人账户,实行完全积累;与资本市场有机结合;在保险内容上主要是养老保险;政府

 承担责任的方式特殊。这种模式在激励劳动者自我负责和限制政府责任方面是有效的,对应付人口老龄化亦具有相当正面的效果,但其缺乏互济性的缺陷,不利于风险的分散,从而并不是值得所有国家仿效的制度安排。迄今为止,真正实行强制储蓄型模式的国家只有新加坡等小国家,或者类似于智利只在养老保险等个别项目中实施。

 5商业人寿保险与社会保险(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研)

 答:商业人寿保险与社会保险的辨析如下 商业人寿保险与社会保险都是社会化的风险分担和经济保障机制,既有共性又有重大区别,在保险资源和市场规模一定的条件下,作为保障供给的主体,二者存在冲突,但同时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互为促进和补充的关系。

 (1)共性 ①都是基于对特定风险损失分担的社会化机制; ②都进行了风险转移; ③都以给予损失赔偿或保险金给付等方式为被保障对象提供保障; ④充足的基金是两种保障制度健康运行的物质基础; ⑤都具有为偶然性的风险损失提供保障的特征。

 (2)区别 ①性质不同。社会保险属于公共政策与公共品范畴,商业人寿保险属于私人经济范畴; ②经营目标和经营主体不同; ③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不同; ④保险责任主体和所有者权益不同; ⑤运行机制和运行环境不同; ⑥被保障对象和保障水平不同。

 (3)共同发展 由于人们保障需要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商业人寿保险与社会保险可共同构成国民生活的经济保障系统。

 ①社会保险的强制性和普遍性有利于商业保险的宣传和推广; ②社会保险保障水平有限,人们可以投保商业保险实现较高的经济保障需求; ③商业保险客观上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和公共性,保险公司在实现经营目标的同时,还可以兼顾社会目标的实现; ④社会保险也可以吸收商业保险的有益做法,促进自身机制和体制的完善。

 二、简答题

 1如何协调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关系并促使两者共同发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研)

 答:社会保险是以政府为主体,以法律为基础,在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原则下,通过政府、企业、劳动者个人的共同筹资,为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提供经济收入补偿,使其能够在年老、疾病、伤残、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造成的社会生活问题面前仍然能够维持基本生活,以保障社会安定与持续发展的社会互助制度。它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及生育保险五个项目。

 商业保险是按照保险的一般原则,以集中起来的保险费建立保险基金,根据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之间签订的合同,由保险人对被保险人遭遇到的合同范围内的风险,按合同规定实施经济补偿的一种商业经营活动。

 协调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关系并促使两者共同发展的措施如下:

 (1)一般而言,在保险资源和市场规模一定的条件下,作为保障供给的主体,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冲突,一方的发展往往会削弱和阻碍另一方的发展,这对于占人口多数的中低收入者更为明显。一方面,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由于支付能力有限,消费者用于社会保险方面的支出增加,必然导致其投保商业保险的资金减少,反之亦如此;另一方面,当一国社会保险得到充分发展,为公民提供的经济保障程度提高时,会降低人们的风险和保险意识,降低他们对商业保险的保障需求,客观上会影响到商业保险的发展,形成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争夺保障资源的冲突。

 (2)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之间也存在着互为促进和补充的关系。一方面,社会保险的强制性和普遍性可以增强人们的风险和保险意识,认识到保险的必要性和实际效果,有利于商业保险的宣传和推广。社会保险可以为那些遭遇社会风险的商业保险投保人提供经济援助,一定程度上维持其支付能力,减少商业保险退保和解约行为;同时,高水平的社会保险制度大大提高了国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客观上起到了减少商业保险赔付、维持商业保险稳定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保险只能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保障水平有限,人们可以投保商业保险实现较高的经济保障需求。此外,在社会保险还没有发展到全民化的阶段,一部分被社会保险制度排除在外的社会成员可以通过购买商业保险,解决自身的风险保障问题。

 (3)在现实社会中,由于人们保障需要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依靠单纯的社会保险或单纯的商业保险往往难以满足其生活保障需要,所以,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在许多国家能够并行不悖,共同构成国民生活的经济保障系统。例如,社会保险为人们提供生、老、病、死、伤、残、失业等基本的风险保障,而商业保险却不同,它对人们面临的形形色色的风险,只要符合可保风险条件便可以设立相对应的险种,保险事故可大可小,保险标的可多可少,保险金额也可低可高,即使社会保险已经保障了的风险,商业保险仍可

 以再予以保障,满足人们多层次性的和特殊的保障需求,使两者保障功能和保障范围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再如,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相通性亦使两者可以相互渗透,取长补短。由于商业保险客观上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和公共性,保险公司在实现经营目标的同时,还可以兼顾社会目标的实现;社会保险也可以吸收商业保险的有益做法,促进自身机制和体制的完善,如社会保险采取权利义务相结合的费用三方负担原则,或将商业保险免赔的做法引入医疗保险,都是社会保险开源节流的有益尝试;商业保险也可开办一些具有社会保险功能的险种(如团体年金保险),不但吸引客户还可作为社会保险的补充。在技术上,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可以互通有无,如保险精算技术、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等,实现资源共享。

 综上所述,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是可以获得共同发展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有健全的社会保险制度和发达的商业保险。

 2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的调节功能?(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研)

 答: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按照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为保障人民生活而提供物质帮助和服务的社会安全制度。包括社会保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社会救济制度和社会优抚制度。社会保障的调节功能表现在以下领域:

 (1)在政治领域 社会保障既是各种利益集团相互较量的结果,同时也是调节不同利益集团、群体或社会阶层利益的必要手段,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表现出不同的政治功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保障除具有一般的政治调节功能外,还特别促进了社会成员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保障亦强化了国民对现存制度的依赖意识和国家认同,同时对调节不同社会阶层的政治冲突和促进政治秩序的长期稳定并维持其整体正常运营发挥着特别重要的政治作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之所以在许多国家成为党派斗争和政党政治、民主竞选中的重要议题,正是社会保障具有不容忽略的巨大政治调节功能的体现。

 (2)在经济领域 ①社会保障有效地调节着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从国际范围考察,可以发现,社会保障制度愈健全、水平愈高、规模愈大,意味着国家在维护社会公平方面的强制力愈强;反之,社会保障愈是残缺不全、水平愈低、规模愈小,则意味着国家在社会公平方面的强制力愈弱。而社会保障对公平与效率的合理调节,则是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协调与和谐发展的必要举措。

 ②社会保障直接调节着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 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于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并通过税收或征费或“转移性支付”给予保证,进而分配给受保障者或有需要者。在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国家,这种调节功能更加显

 著,它通过社会保障资金的征集与社会保障待遇的给付,在不同的受保障对象之间横向调节着收入分配,同时还在代际之间实现着纵向调节收入分配。

 ③社会保障还直接调节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它甚至被称为国家的福利投资 一方面,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储存与分配,直接调节着国民储蓄与投资,并随着基金的融通而对相关产业经济的发展格局产生直接调节作用。另一方面,社会保障还是经济发展周期与周期之间的蓄水池,当经济增长时,失业率下降,社会保障收入增加而支出减少,社会保障基金的规模亦随之扩大,减少了社会需求的急剧膨胀,最终对平衡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起重要作用;当经济衰退时,失业率提高,由于失业者不再缴纳社会保险费等而导致社会保障基金收入的减少,而失业者及经济衰退带来收入下降的低收入阶层对社会保障待遇的要求随之增大,又使社会保障基金支出规模扩大,从而在一定程度具有唤起有效需求、提高国民购买力的功能,最终有助于经济的复苏。

 ④社会保障对市场体系起调节作用 如养老、失业保险制度对劳动力市场起直接调节作用,是劳动力资源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基本条件;社会保障基金的融通对资本市场与产业结构起调节作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教育福利、职业培训、医疗服务和社会福利等,又为提高劳动者的知识素质与身体素质等奠定了基础,并对技术市场产生相应的影响。

 (3)在社会发展领域 社会保障亦有效地调节着社会成员的协调发展。在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的国家,社会保障构成了调节“社会成员中高收入阶层(富人)与低收入阶层(穷人)、劳动者与退休者、就业者与失业者、健康者与疾患者、幸运者与不幸者、有子女家庭与无家庭负担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基本杠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冲突因社会保障制度调节功能的发挥而得到了有效缓和,社会因收入分配差距等导致的非公正性、非公平性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了调节。

 3怎样理解社会保障的功能?(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研)

 答: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包括其各个子系统及其具体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发挥出来的实际效能和作用。具体来说,其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稳定功能 任何时代都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环境,而各种特殊事件的客观存在,又往往给社会成员造成群体性的生存危机,这些危机如果不能得至妥善解决,部分社会成员因陷入生活危机便可能构成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社会秩序可能因此而失去控制,并进而破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能够使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一方面能帮助陷入生活困境的社会成员从生存危机中解脱出来,...

推荐访问:笔记 课后 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