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2022某大学《工商企业管理》期末课程考试试卷B

  2020-2021《 《 工商企业 管理 》 期末 课程考试 试卷 说明:

 1.适用专业:

 2.闭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共 120 分钟。

 3.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不计分数。答题纸正反面均可答题。

 一

 选择题 (每题有且只有一个答案最适合题意。共 共 0 10 题, 每题 2 2 分,共 2 20 0 分)

 1.宏达集团公司原来是一家彩电生产企业,伴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公司品牌的确立,为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将经营领域扩大到通信器材、照明设备、计算机显示屏的生产。在这种情况下,公司上层管理层发觉遵循原有的模式已经不能实现对所有产品的有效领导,必须进行组织变革。从管理理论来讲,该企业须处理的迫在眉睫的事情是(

 )

 A.公司高层须进行集权式管理。

 B.改进技术。

 C.放弃一种新进入行业的产品,集中力量于擅长的产品。

 D.改变现有组织结构,变职能型为事业部制。

 2.营销部张经理在公司年度营销计划讨论会上,针对与会者众说纷纭,他提出要进行“最优决策”。按照管理学理论,你认为这一说法(

  )

 A.不正确,因为现实中根本就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最优。

 B.很难判断,视情况而定,有时可以进行最优决策,而有时就需要进行妥协。

 C.正确决策就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方案的过程。

 D.不正确,通常在刻意追求最优方案时往往会代价过高。

 3.当前,困扰民营企业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人员流动率较高。这一方面说明社会上对就业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一个人一生中不可能只从事一件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有自己的用人观念:在一个人才和知识密集的社会,只要努力去寻找,就能获得企业所需的人才。所以,很多企业在关于内部人员去留问题上,一般不会主动挽留某人;而在选拔管理人员时,也倾向于从企业外部选拔——因为企业认为外部人力资源更丰富。你如何评价这一看法?(

  )

 A. 不能一概而论,应视具体情况确定。

 B.不对,从外部选拔人员肯定会挫伤内部员工的积极性。

 C. 对,企业外部的确有较丰富的人力资源。

 D.以上说法都不对。

 4.甲乙两家皮革服饰公司各派一名市场调查员去某岛屿进行调查,发现岛上的居民从来没穿着过皮革制品。结果甲公司的调查员向公司报告称为公司发现了一个新市场,促使公司采取开拓新市场的战略决策;而乙公司的调查员则向公司报告说该岛没有市场,于是公司没有进行市场开拓,进而丧失了进入该市场的机会。根据上则商务趣闻,你认为下列哪种结论不贴切?(

  )

 A.对同一现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应鼓励团队工作方式。

 B.开发新市场需要很强的创新精神,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此项工作。

 C.开拓新市场,只要保持乐观心态并敢于冒险,就肯定能成功。

 D.风险与收益同在,要想获利,,就要敢于冒风险、并承担风险。

 5.下列哪项不是最常用的定量控制标准(

 )

 A. 时间标准

 B. 质量和数量标准

  C. 成本标准

 D. 技术、设备标准 6.在中国古代管理哲学中,仁、道、法家都主张“无为而治”,这种管理思想也得到现代管理者的承认和赞许,这一管理思想对管理的最大启示是(

 )

 A.强调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可面面俱到。

 B.强调管理者要以德治天下,领导者的素质是治国的根本条件。

 C.坚持管理行为的“最小―最大”原则,即以最小的领导行为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

 D.管理活动应当顺其自然,不可违背客观规律。

 7.一般认为:美国人属于个人主义导向,倾向于建立一种比较松散的社会结构,工作中富有竞争性,压力和进取精神,西方人把它称其为不确定性规避。从环境因素分析,你认为它应属于(

 )

 A.政治与法律环境

 B.社会文化环境

 C.地理和地域环境

 D.A+B 8.某完全竞争行业各企业的利润、销售额和资产负债率如下表:

 甲公司 乙公司 丙公司 利润(万元)

 80 100 120 销售额(万元)

 400 200 1400 资产负债率(%)

 50 60 75 据此,可知甲公司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应为(

 )

 A.50%

 B. 28.6%

 C. 20%

 D. 15% 9.制造企业过量库存造成“积压资金,占用仓库”的被动局面,为改变这种局面,向零库存或尽可能少的目标努力,可以采取的最有效方法为(

  )

 A. 积极开拓产品需求市场。

  B.定期清仓核资,处理积压物品。

 C. 推行定额库存,超额受罚。

 D.以上方案均欠妥,应采取其他的有效方法。

 10 .某企业经过多年的市场竞争,已成为名牌企业,其主导产品在市场上一直占有较高的份额。但近两年由于种种原因,销售增长率偏低。该企业现在经营的主要方向应当是什么?(

 )

 A. 增加投资,用于扩大生产规模,优先供应此类产品所需的资源,巩固和提高市场占有率。

 B. 该产品已进入成熟期,应把资金和其他资源投人到新产品的开发中,去开拓新的业务。

 C. 加强营销工作,以维护和增加当前的市场份额。

 D. 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二

 简答题 ( 请 以下在 在 8 8 题中选 6 6 题作答,其中,第 1 1 题和第 2 2 题为必选题。

 每题 题 4 4 分,共 共 2 24 4 分 )

 1.什么是企业? 2.什么是管理? 3.请应用企业理论评价“黄光裕案”。

 4.请评价 2009 年 5 月富士康 “跳楼事件”。

 5.请简述产融结合战略与多元化战略的区别。

 6.结合课堂“两可图训练”,简述管理团队的工作思路。

 7.请评价管理名著《第五项修炼》。

 8.请评价《杜拉拉升职记》。

 三

 辨析题 (从 从 3 3 题中选 选 2 2 题作 答。请先 判断正误, 再说明理由。

 每题 6 6 分, 共1 12 2 分 )

 1. 企业的目标毫无疑问是利润最大化,所以,利润增长越多越好,越快越好。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评阅人

  院系: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装

  订

 线

  2. 企业的发展主要看领导,领导牛企业才会牛。

 3.从跨国企业的消费者行为看,我国民众抵制日货当然是理性的明智的。

 四

 案例题 (4 24 分)

 富士 在中国风雨兼程

 富士,在日本语中是“第一”的意思,正如日本的最高峰——富士山一样,1934 年建在富士山脚下的富士胶片公司一直力求在主攻的领域占据第一,但这个力争第一的公司却在中国几经波折。

 实际上,自 1984 年富士在中国设立事务所以来,富士在中国的发展是由四个男人串起来的,他们分别是熟虑断行、富有远见的富士全球总裁古森重隆[他同时长期兼任富士(中国)投资公司董事长]、富士全球副总裁森泰造(曾任富士中国总裁,现任富士美国总裁)、富士全球副总裁(曾任富士中国公司总裁)前田保知、富士中国总裁横田孝二。

 二十多年来,富士在中国几经沉浮,饱受争议,而最终赢得信任与尊重!

 中国布点

 1984 年,富士胶片在北京设立了事务所,开始落下了在中国内地的第一子。

 此时,正值富士在全球向当时的胶片霸主柯达发起猛攻之际,长期占据世界体育大赛独家销售权的柯达由于在向 1984 年洛杉矶奥运会赞助上掉以轻心,一直在与当时的奥组委讨价还价,被富士偷袭得手,富士不仅积极参与赞助,而且把赞助费由 400 万美元提高到 700 万美元,在当届奥运会上,富士大出风头,销量激增,给柯达以重创。

 此役被后人称为世界商战史上经典案例,被收入教科书。借奥运会的东风,富士在美国腹地上空升起了飞艇,印上富士的巨幅标志,巡回在美国上空,并主动挑起了价格战,这一系列凌厉的攻势大大扩展了富士在美国的市场份额。

 柯达在本土挨了一闷棍,当即决定以牙还牙,1984 年 8 月,柯达企划主管西格先生亲赴东京,开始反击。当年,柯达花了 5 亿美元在东京正式建立了一个总部,在名古屋附近建立了一个研究和发展实验室,并将其在日本的雇员从 12 人扩大到 4500 人。结果 6 年间,柯达在日本的销售额扩大了 6 倍,1990 年销售额达 13 亿美元。

 正当富士与柯达在全球的商战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富士预见到中国将成为一个潜在的新兴市场,开始在中国布点,富士的北京事务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第一任所长是近藤先生,他也是富士派到中国学习中文的第一人。1983 年,他在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学习,半年后即任新成立的北京事务所所长。

 两年后,在销售部负责销售相纸的横田孝二隐隐感觉到中国将会是一个相当大的市场,主动提出来要到中国。当时的富士公司,为了培养全球化人才,在公司内部设立了留学制度,根据员工申请,公司可以资助留学。文科背景的员工,可以派到美国上 MBA;工科背景的员工,申请获批准后可以到海外学校学习。在这个留学制度中增设了一个学中文的机会,横田报名参与这个计划。

 黄绿大战

 1988 年,35 岁的横田孝二独自来到复旦,当上了一名“老”留学生。在苦学了一年中文后,回到日本。1990 年,他被派到香港事务所工作,1993 年,调任北京事务所担任所长。这段时间,恰是富士在中国的一个黄金发展期,他们为了适应中国文化,在胶卷包装上印上中文说明和北京名胜天坛,这比包装上全是英文的柯达胶卷更能打动中国消费者。. 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中期,富士胶片生产的彩色胶卷曾经占据了大半个中国市场,绿盒包装的富士胶卷充斥城市大小商店,富士胶卷洗印店也遍布街头巷尾。

  “ 98 ”折戟

 1998 年,成为了柯达和富士在中国市场转折之年。在这一年,柯达与中国政府签订了著名的“全行业合资计划”(俗称“98 协议”),当时的中国感光行业,主要的 7 家企业负债累累,毫无生机,整个行业的负债和亏损接近百亿,柯达与中国政府协议规定“除乐凯外,厦门福达、汕头公元、无锡阿尔梅与柯达合资,上海、天津、辽阳 3 家企业在合资公司 3 年基建期内不与其他任何外商合资,柯达为此向中方支付资产转让和经济补偿费 3.75 亿美元”。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协议,是柯达基于当时的中国国情提出的一个天才设想,并成功实现,而对于之前在中国市场占尽优势的富士来说,则无疑是当头棒喝。

 市场从此发生逆转,一夜之间,黄盒子取代了绿盒子。这一年,横田正在担任北京事务所所长,而前田保知则是在日本任影像营业本部海外营业部部长,他们都参与了当时的整个过程。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们的共同感受是“痛苦”、“不理解”。前田称,当时富士正在与上海感光材料厂谈合资,但因为“98 协议”的实行,他们被迫中止了合作。后来,富士转而寻求和中国最大的感光材料公司乐凯合作,谈判进行得很顺利,就在双方达成仪式,马上就要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前一天晚上,乐凯通知他们“不签了”,因为柯达出了更高的价。

 上任富士中国区总裁后,横田曾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独家专访中回忆:“98 协议”签完之后,东京总部认为结果本身是不能让人满意的,但东京本社有这样一个想法,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也要去签协议的话,是不行的。虽然感光材料上我们因为受到些限制,没有很大作为,但也有利于我们集中精力发展另一些优势项目。

 另辟蹊径

 东方不亮西方亮,正是在传统胶片上的受挫,使得富士得以把更多的精力关注到正在悄然而至的数码化浪潮。

 早在 1995 年,富士即在苏州成立了苏州富士胶片映像机器有限公司,着眼于高科技产业,1997 年,富士即开始生产数码相机。以技术立身的富士公司在数码相机领域拥有许多核心技术。

 自 1988 年,富士胶片研发出世界上第一款民用数码相机 DS-1P 以来,富士胶片已经在数码相机的研发和生产上走过了近 20 个年头。世界上第一台 140 万像素的数码相机、第一台 23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首创“高感度”、“脸部识别技术”等多项创新技术均来自富士。2005 年底,富士胶片株式会社总裁兼 CEO 古森重隆来华,宣布富士苏州将成为富士数码相机的全球第一大生产基地。而到了 2007 年 9 月,富士则干脆宣布,数码相机的生产将全部向中国转移;关闭日本的数码相机工厂。在文件处理领域,1995 年,富士施乐(中国)有限公司成立。

 2000 年,富士胶片与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共同出资成立了富士星光有限公司,结合中国本土实际情况,自主研发推出了一系列高质量 PS 版(预涂式感光版),在国内印刷业得到广泛应用。富士星光还与国内企业进行技术合作,推出了两款国际领先技术的高速激光照排机。

 富士的数码冲印设备开始风靡全球,对传统冲印造成了很大冲击。至此,富士公司的三大业务领域:包括彩色胶卷、数码相机、影像输出设备、相纸套药等产品的影像事业;以医疗系统、印刷系统和板材、记录媒体、光学元器件等为主的信息事业,以及包含办公室彩色多功能一体机和生产型打印服务系统等的文件处理事业在中国已经初具雏形。

 为了扩大和统筹旗下影像、信息两大事业在中国的发展,2001 年,富士胶片在中国设立了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部设在上海,并于 2002 年成为最先被上海认定的中国地区总部之一,首任总裁森泰造先生获得 2004 年度“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2006 年度公司被授予上海市外商投资“双优企业”称号。

 数码转型

 院系: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装

  订

 线

  前 IBM 董事长郭士纳曾经写过一本畅销书《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书中认为当一个公司在某一个领域成长为庞然大物,公司越大,就像大象一样,越难转身。柯达和富士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家传统胶片公司,它们几乎垄断了整个市场,但是当数码化浪潮汹涌而来时,它们就必须面临痛苦的转型。

 柯达和富士几乎同时注意到了数码的到来,迈出的脚步却一前一后,柯达承继了传统胶片时代最大的辉煌,所以它的转型也显得迟缓和艰难。富士的转型也并非先知先...

推荐访问:期末 某大学 考试试卷